媒體看藝校——中國新聞網:山東院校完善戲曲人才培養模式 山東梆子迎“新臺柱”
摘要:中新網濟南1月19日電 (孫宏瑗)甩水袖、翻跟斗、吹胡子、瞪眼睛……1月18日晚,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山東梆子專業舉行畢業匯報演出,為地方戲曲傳承培養“新臺柱”。
中新網濟南1月19日電 (孫宏瑗)甩水袖、翻跟斗、吹胡子、瞪眼睛……1月18日晚,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山東梆子專業舉行畢業匯報演出,為地方戲曲傳承培養“新臺柱”。
記者當晚在現場看到,數十位年輕演員接連為觀眾獻上藝術盛宴,《太廟驚魂》《失子驚瘋》《闖幽州》《老羊山》等經典劇目輪番上演。板胡、二胡、琵琶等樂器同奏,演員們變換各種唱腔,引現場掌聲、喝彩聲不斷。
今年18歲的《太廟驚魂》選段主演趙澤旺,演起山東梆子有板有眼。他告訴記者,因為從小喜歡山東梆子,小學畢業后便來到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學習。“我希望畢業后能跟著名師學藝,不斷提升專業表演水平。”
2013級學生吳皓在此次演出的劇目中擔當“將”的角色,每場表演幾乎都有他的身影。他說,現在喜歡戲曲的大都是老年人,年輕人不多。“戲曲行業缺乏人才,希望更多年輕人投身到戲曲的學習與傳承中來。”
20世紀80年代以來,包括山東梆子在內的地方戲曲傳承發展進入低谷期,山東多家山東梆子劇團被合并或撤銷,山東梆子人才隊伍的培養、劇種的傳承等面臨嚴峻挑戰。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柴心記表示,區別于以往地方戲曲“團帶班”“團辦班”的人才培養模式,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的山東梆子專業更注重人才的全面培養,著力夯實學生們的基本功。
據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黨委書記安立元介紹,2013年,該學校開設山東梆子專業,招收了60名學生,學制6年。招生對象是小學在校及畢業生,年齡在10歲至13歲之間。學生們不僅學習語數外等公共基礎課程和臺詞、中國戲曲簡史、文藝學基礎等專業基礎課,還要參加武功、身段等專業實訓。
“學校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理念,采取‘校團合作’‘名師指導’等方式,開展戲曲職業教育領域的校團合作。”安立元說,希望畢業生們擔當起振興山東地方戲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為山東梆子在齊魯大地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
山東梆子舊稱“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因其定弦、調門都比較高而得名。山東梆子自清代初年傳入山東,廣泛流傳于魯西、魯南廣大地區,是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之一,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責任編輯: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