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朋友的妹妹|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欧美成人精品一区字幕|人人妻操人人妻

兩學一做
首頁 兩學一做

“我為什么入黨?”——解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師徐川的思政工作法

摘要:“我為什么入黨?”對每一名共產黨員來說,這是終其一生的靈魂叩問和內心自省。入黨,是神圣而崇高的。革命戰爭年代,入黨往往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血與火的洗禮;和平建設時期,入黨常常意味著興國安邦、奉獻為民的責任擔當。當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正在全體黨員中深入開展。不論黨齡多長,不論職業身份,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應對照黨章,時時想一想“我為什么入黨”這個厚重命題,時時看一看自身思想言行是否符合共產黨員的標準。

開欄的話

“我為什么入黨?”對每一名共產黨員來說,這是終其一生的靈魂叩問和內心自省。入黨,是神圣而崇高的。革命戰爭年代,入黨往往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血與火的洗禮;和平建設時期,入黨常常意味著興國安邦、奉獻為民的責任擔當。當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正在全體黨員中深入開展。不論黨齡多長,不論職業身份,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應對照黨章,時時想一想“我為什么入黨”這個厚重命題,時時看一看自身思想言行是否符合共產黨員的標準。自今日起,本報開設“兩學一做·我為什么入黨”專欄,講述不同年代共產黨員的故事,引導廣大黨員增強黨性觀念、堅定理想信念。敬請關注。

本該10點鐘開始的課,9點40不到,容納400人的階梯教室就坐滿了學生。來得稍晚的學生只能站在走廊里聽課,有的干脆坐在了教室的臺階上聽課。一堂課下來,掌聲和笑聲此起彼伏。

是什么課如此火爆?如果告訴你,這是一所高校黨課的課堂,你想得到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黨委副書記徐川講授的黨課,經常就是這番“盛況”,被學生們津津樂道。

80后的黨委副書記上黨課,如此受到學生“追捧”,“秘訣”何在?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25日 01 版)

 

頂天立地談信仰(兩學一做·我為什么入黨)

——解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師徐川的思政工作法

本報記者 孟祥夫

 


 徐川(右二)在黨課后與聽眾交流。
  資料照片  

這樣的“盛況”,就出現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黨委副書記徐川的黨課上。

需要提前占座,經常是一座難求;上課過程中,掌聲、笑聲不斷,聽者專心致志……如果告訴你,這是高校黨課的課堂,你會不會驚訝?

講黨課,要把自己“擺”進去

故事,要從徐川的一篇文章說起。

今年“五一”期間,徐川在微信朋友圈里著實“火”了一把,其個人微信公號“南航徐川”推送的題為“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文章,相繼被人民日報、團中央等官方微信轉發,閱讀量很快突破10萬+,并陸續被中華全國學聯、黨建頭條等300多個公眾號轉載,在青年中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議。

文章中,徐川先從學生們的入黨動機說起。“很多同學一談入黨動機都是套話連篇,動不動就‘從小爺爺對我說’。要么是,從小爺爺對我說,吃水不忘打井人;要么是,從小爺爺教育我,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要么是,從小爺爺告訴我,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我一度深深地懷疑,大家擁有同一個爺爺……我從來沒有這么說過,也從來沒有讓我爺爺現身說法。因為我沒有見過我爺爺。”這樣的“橋段”,一下子拉近了與青年的距離。

事實上,讓徐川堅定入黨信念的不是家人,而是他就讀大學時的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畢可友。在學院保送研究生面試中,畢可友“出人意料”地沒給親侄女“開綠燈”,讓很多人大跌眼鏡。“當個人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沖突了,黨員本來就要作出犧牲和讓步,不然憑什么你是黨員?入黨的時候是宣過誓的,要隨時付出,入黨不是為了能夠給自己獲得更多利益。”畢可友的話,深深觸動了徐川的內心,“推著”他邁進黨的隊伍里。

后來,在經歷過一番成長的煩惱和挫折后,徐川認識到,為什么要入黨的答案只能是兩個字:信仰。“我們沒有經歷過艱苦歲月,也就不能憑空建立起對黨的感情和深情。所以,我們要回頭看,要仔細想,要慢慢走……這個政黨的未來也容易判斷,最近一兩年,我們見證了很多事兒。所有人都看得到‘打老虎拍蒼蠅’,看得到‘從嚴治黨’;所有人都看得到‘八項規定’,看得到‘三嚴三實’;所有人都看得到‘群眾路線’,看得到‘兩學一做’;越來越具體,越來越嚴格,越來越常態,這就是趨勢。”

“文章很幽默,道理很深刻”“很認真地讀完了全文,佩服。我看到標題的時候,答案已經在腦海浮現:信仰。這也是我入黨的原因”……徐川以自身經歷娓娓道來講故事的做法,贏得了網友的紛紛“點贊”。而這種風格也延續到了他的黨課中。

5月16日10點,南航將軍路校區主樓報告廳人山人海。得知徐川要講黨課,很多人早早地來到教室占座,還有人從別的大學慕名而來。課堂上,徐川結合自身和身邊人的故事,引導學生們端正入黨動機。

“是否入黨是你自己的選擇,不應該是別人告訴你一定要入黨,也不僅僅是你要考公務員、要進國企才入黨;入黨意味著責任、讓步和犧牲……”徐川的講課不時被陣陣掌聲打斷,一個多小時的黨課很快結束了。而剛走下講臺的徐川,又被學生們團團圍住。

“面對嚴肅的黨章黨規,總感覺枯燥,看不進去,但徐老師卻講得深入淺出。聽完他的課,我有了更多想跟他交流的想法,也開始學習黨的知識。”來自機電學院的研究生茍林說。

而在能源與動力學院的大一學生夏曉宇看來,徐川將大道理融入到他的經歷和故事中,“聽上去很有意思,讓人很容易接受。”

要勇于亮劍、敢于發聲

“川哥,怎么能讓自己的格局變大?”“要有思想,有遠見,方法就是多讀書,多實踐。”

“老師你說怎么排解沒有對象的空虛呢?”“跑步、書法、讀書、社團、演講……小伙子,人生不是只有搞對象啊。如果你把我說的事兒都嘗試一遍,我想,對象已經在來的路上。”

“你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可是,如果我是銀子怎么辦?”“咦,有個詞語叫啥來著?對,銀光閃閃!”

……

這是徐川和學生們在微信公號后臺日常問答的一部分。學生們有啥不解和困惑,都愛來這里尋找答案。雖然從事的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徐川并沒有“不怒自威”的嚴肅,也從不會板著臉說教。相反,他跟學生相處的方式,是平起平坐、交心談心。

截至目前,徐川回復學生的留言超過10萬條。在這些留言中,也不乏少數不解,甚至于質疑的聲音。有人在留言中寫道:“讀了你的文章,我還是沒想好是否要入黨。”還有人就“是為黨而入黨,還是為國而入黨”和徐川展開討論。

在徐川看來,學生們有質疑和反思是正常的,意味著他們在思考在探索,而這往往是理解和認同的開始,“有時候,我們往往因為信仰、愛國等話題過于尖銳而不敢談,但思政教育就是要做到勇于亮劍、敢于發聲,要宣揚正義、鼓勵正義,遇到問題時則需勇于拿出事實與學生開誠布公地討論,而非藏著掖著,只有厘清問題才能讓人心悅誠服,也才能最終引導學生求真向善。”

現在,微信平臺已成為徐川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橋梁。對于學生們的任何問題,徐川都會一一解答。他許下承諾,無論多忙,每一個提問的同學都能在24小時內得到答復。徐川說,他每天在微博、微信公號收到的學生提問少則數十個、多則一兩百個,回復問題到夜里一兩點鐘是常事,“最多的一次,我收到近500條問題。雖然回答任務很重,但也不覺得煩,因為這是自己喜歡做的事。”

“建立網絡公眾平臺,主要還是為了服務、引領學生。”徐川說。除了隨時回答學生的問題,徐川還通過文章闡明道理、曉以大義。到目前為止,徐川在個人公號發表50多篇文章。其中既有《寒假,不妨用心做好一件事》《我依然堅信這個世界的美好》之類的“答學生問”系列文章,也有諸如《青年節里談中國》《國慶節里談愛國》之類的“節日談”系列文章。很多文章被知名官微轉載,文章累計閱讀次數突破百萬。

“引領學生,不是簡單地傳授完知識就萬事大吉了,而是通過與學生互動,教給學生看問題的視角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我想做的就是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讓同學們接受知識的同時又樂在其中。”徐川說。

讓“我”變成“我們”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想做的,是要讓‘我’變成‘我們’,把更多有堅定信仰的人匯聚在一起。”徐川的想法單純而質樸。

如今在南航,一股“徐川熱”逐漸升騰起來。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把徐川的做法融入正在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

為了讓國家大政方針和時下熱點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航天學院的學生自發成立了“一分鐘”微視頻制作團隊。他們一筆一畫,不厭其煩地用成百上千張手繪圖片,制成輕松活潑、簡明輕快的短視頻。學生們在徐川等老師的具體指導下,對腳本創作、音畫組合等進行精細打磨,先后制作了《一分鐘四個全面》《一分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分鐘共青團》等“一分鐘”系列視頻。在南航的官方微博上,近千人對《一分鐘四個全面》轉發和點贊。目前,該團隊正在制作完善《一分鐘“兩學一做”》微視頻。

而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青年教師何畏則帶領一群90后輔導員,組織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社團,目前有來自12個學院20多個專業的百余名學生加入其中。社團定期開設思政課、黨課,開展學術研討,舉辦思辨類活動,集體備課,并在學生中講授《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系列講座。開設的系列講座和活動,吸引了1萬余人次學生參加。

學生事務服務中心、大學生學習支持輔導中心、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南航還專門開設了若干個大學生黨員“百崗奉獻”實踐平臺,不斷給學生黨員提供奉獻、服務的機會。通過奉獻與服務,青年黨員們在錘煉其黨性的同時,也給其他學生作示范、立標桿。

如今,發生在校園里的點滴改變,讓徐川的愿望正一步步實現。并且,改變已不僅僅局限于南航校園。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團委副書記劉偉和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團委副書記楊春梅都是徐川黨課的“取經人”。

“聽了徐老師的課,讓我感悟到,要走‘近’學生才能走‘進’學生。接下來,我們不僅要邀請徐老師進學院給學生們上課,還要充分挖掘校內資源,改變現行的工作方式,做到更好地引領學生。”楊春梅說。

劉偉也表示,回去后要更加重視輔導員團隊建設,把握年輕人的特點,“讓學生們接受和喜歡我們的工作,讓我們的隊伍更加壯大起來。”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25日 04 版)

 

 

責任編輯:信息科研宣傳中心

版權所有: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 魯ICP備15015482號-2 聯系地址:山東省濟南市文化東路57號
聯系電話:0531-82158227(信息中心)、0531-82158225(辦公室)、0531-82158255(招生考級辦)、0531-82158212(24小時值班電話)